当前所在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家族财富管理师|人民法院审理婚姻家庭纠纷热点难点30条问答(中)

2024-08-30

一、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个人债务的情形,可否主张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在国外,当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个人债务时,通常允许债权人请求法院宣告双方实行分别财产制,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但我国《物权法》仅仅规定“共有人”有权提出分割共有财产的请求,相应地,在婚姻关系中,只有夫妻一方才有权提出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请求,债权人不具有该请求权。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规定来看,只规定了两种情形,属于封闭性的条款。故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个人债务时,不属于能够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二、夫妻一方擅自出卖共同共有的房屋应如何处理?

在司法实践中,常遭遇一类棘手争议,即夫妻关系中,一方未获对方许可,私自转让双方共有的房产,随后另一方通过法律途径,旨在废止该房屋交易并请求第三方归还房产。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及其核心——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地位确立,此类纠纷的解决路径已渐趋明朗,共识逐渐凝聚。然而,当争议房产成为家庭唯一栖身之所时,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尤其是优先保障谁的权益,成为亟待探讨的焦点。

部分专家倾向于引入特定豁免机制,特别是针对房产作为家庭唯一生活来源的特殊情况,主张应作为例外处理。他们强调,生存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若允许善意第三人完全依据法律条款取得该房产,可能导致原配偶流离失所,有违社会公正与人道原则。然而,从公众反馈及法律审议过程来看,多数观点认为,这样的豁免条款有悖于《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基本原则,其普遍适用性应得到维护,不宜轻易设立例外。

面对另一复杂情境:若善意第三人以家庭全部积蓄购入该房,且同样视为其家庭不可或缺的居住空间,如何在双方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成为新的挑战。此外,关于“居住需求”的界定,亦存在模糊地带,是满足于基本居住还是包含高端居住需求,尚需进一步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司法体系中,关于民事执行的相关规定已对此类问题有所考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明确指出,对于被执行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住房,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强制执行导致的无家可归。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生存权的尊重,也反映了法律执行的审慎态度。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婚姻法领域无需重复设立类似条款,以免产生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与不公,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的当下,防止被用作规避交易责任的工具,从而损害交易秩序与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最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一条采纳了广泛接受的立场,紧密结合《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精神,既维护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严肃性,又通过支持受损配偶的损害赔偿请求,实现了对配偶权益、交易安全及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全面兼顾。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现代法治的公正与效率,也为处理类似复杂纠纷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生父与继母、生母与继父之间的婚姻关系一旦解除,继子女与继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也自然终止吗?

在探讨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联时,我们需明确,尽管这种关系的建立根植于生父母与继父母之间的婚姻纽带,但当双方建立起实质性的抚养关系后,它便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存续与终止皆需遵循特定条件,不可单纯以生父母与继父母婚姻关系的解体为唯一判断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首要之务,当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的婚姻走向尽头,若继父或继母选择不再继续承担对继子女的抚养责任,此时,基于血缘关系所赋予的生父母对子女的首要抚养义务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即便继父母退出抚养角色,生父母作为法定的首要抚养人,仍需承担起对子女的抚养责任。这是因为,与生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构成了抚养义务的根本基础,而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则更多是基于婚姻所带来的法律与情感纽带。

再者,对于那些在继父母抚养下成长并独立生活的继子女而言,他们通常承担着赡养继父母的法律与道德义务。这种关系,除非双方关系严重恶化,并经由法律程序确认解除,否则不应被视为自然终止。然而,即便在解除关系后,若继父母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面临生活困境,成年继子女仍有责任提供必要的生活支持,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综上所述,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其存续与终止均需依据法律精神与实际情况综合考量,以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甲某几年前与妻子乙某离婚,离婚时协议儿子丙某由妻子直接抚养,生活费、教育费则由甲某负担。丙某在与同学玩耍时将同学胳膊扭伤,经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药费等近万元。但乙某无力赔偿,同学的父母向丙某的父亲甲某要求赔偿,但甲某以丙某未与自己共同生活为由拒绝赔偿,甲某的理由成立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丙某虽是同母亲乙某共同生活,但其与甲某的父子关系并未因甲某与乙某夫妻关系的解除而消除。丙某将同学扭伤应予赔偿,在乙某无力赔偿时,甲某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甲某以丙某未与自己共同生活为由拒绝赔偿的理由不能成立。

五、甲某在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甲某母亲在未经甲某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为甲某选择了重点高中,并交纳了3万元的择校费。事后甲某母亲要求甲某父亲承担择校费的一半,遭甲某父亲拒绝。甲某遂起诉至法院,要求其父亲承担择校费的一半,甲某的主张应否得到支持?

《婚姻法》中的相关条款(此处为模拟的伪原创表述,实际法律条款编号可能有所不同)明确指出,夫妻离异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请求另一方分担子女生活费及教育费用的权利。具体费用额度及期限,首先应由双方协商确定;若协商未果,则由法院依据具体情况作出裁决。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协议或判决并非一成不变,子女在面临特定需求时,仍有权向任一方父母提出合理增加费用的要求。

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是法律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教育费用的支出需维持在合理且必要的范畴内。对于非直接抚养方而言,其承担的教育费用亦应遵循“必要性”原则,即仅涵盖基础教育及适度提升所需的费用。具体而言,诸如选择昂贵私立学校、特殊教育资源(如重点高中的高额择校费)、因成绩不达标而产生的额外择校费用,或是过度投资于课外辅导、奢侈品级学习工具等费用,均不应视为必要的教育开支。

因此,当甲某的母亲单方面决定让甲某就读高成本学校,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高额择校费时,若此决定未获甲某父亲的事先同意,则根据“必要性”原则,这部分额外费用应由甲某的母亲自行承担。

六、双方在法院协议离婚时约定,女儿由女方直接抚养,男方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直到女儿大学毕业时为止。但在女儿上大学后,男方无故不再支付抚养费,女儿遂起诉要求其父按照约定支付抚养费。因《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已将父母对子女的法定义务限定在“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已经就读大学的女儿还能再主张抚养费吗?

根据《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精神,针对未成年或尚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法律赋予了他们向父母索求抚养费的权利。其中,对于“不能独立生活”的界定,最高人民法院有详细阐释,即指那些仍在接受高中及以下正规教育,或因健康问题(如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难以自我维持生计的成年子女。这一解释旨在区分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鼓励高等教育阶段的成年子女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自主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以促进其独立性与责任感的培养。

然而,自该解释实施以来,其适用性遭遇了来自学界与司法界的广泛讨论与质疑。批评者指出,鉴于当前高等教育费用的显著增长,仅凭学生个人的勤工俭学往往难以覆盖全部学费与生活开销,这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家庭结构复杂或父母离异的情况下,继父母对于继子女高等教育费用的态度不一,常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面对此现状,法律实践采取了一种灵活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在父母双方未就抚养期限作出明确约定时,法院倾向于遵循现有司法解释,同时加强调解工作,力求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协助在校成年子女顺利完成学业。若父母在离婚时已协议将抚养费延伸至子女大学毕业,则此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需严格履行。

此外,《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中关于“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规定,被视为对父母抚养责任的基本底线。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出于自愿选择支持子女完成大学教育,并不构成对法律规定的违背,子女在此情况下仍有权依据双方约定主张抚养费。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法律在处理父母对子女抚养问题时,既坚守了基本原则,又展现了足够的灵活性与人文关怀。无论是法定责任还是自愿承担,都旨在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与独立发展。

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需符合哪些条件?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需符合以下条件:

1.存在重大理由

《婚姻法》所确立的夫妻共同财产共有制,作为《物权法》框架内共同共有概念的具体应用,无疑需遵循《物权法》所确立的共同共有之基本原则。就共同财产的分割请求权而言,《物权法》确立了清晰的界限:若共有人之间已有不分割共有财产的明确约定,则应恪守此约;然而,若存在“重大且正当的理由”,即便有约定在先,共有人仍保有请求分割的权利。若此类约定阙如或含糊不清,则原则上共有人不得轻易请求分割,仅当共有的基石不复存在或面临上述重大理由时,方可行使分割请求权。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此“重大理由”进行了明确界定,仅包含两类特定情境:一是当一方故意采取隐藏、转移、变卖、损毁、无度挥霍乃至伪造债务等手段,严重侵害夫妻共同财产权益时;二是当一方负有法定扶养责任的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亟需治疗,而另一方却拒绝承担相应医疗费用之时。

值得强调的是,对“重大理由”的解读应严格限定于上述两类具体情形之内,不得进行任意类推或扩大解释,以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及夫妻共同财产制度所承载的保障功能。特别是在判断第一种情形时,应细致甄别行为人的主观意图,确保所涉行为系出于故意侵占之目的,因疏忽大意或不可抗力导致的财产损失,则不应纳入此范畴。如此,方能在确保个人权益的同时,兼顾家庭和谐与共同财产的安全与稳定。

2.分割共同财产的前提是不能牺牲债权人的利益

如果夫妻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不必然支持另一方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主张,只有同时满足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条件,方能获得支持。夫妻一方用夫妻共同财产承担法定扶养人医疗费用,与保护债权人利益冲突时,也不能侵害债权人利益。

因此,只有同时满足存在重大理由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条件时,法院才会支持当事人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请求。婚内财产分割的权利规定,无疑对于充分保障婚内财产权利有着重大意义。给无法离婚、不便离婚、不想离婚的当事人快速寻求夫妻共同财产权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途径。

在运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相关规定时,需特别留意以下几点关键要素:首要的是,此分割机制是在维持婚姻关系现状、不触动原有夫妻财产制度框架下的局部调整,其核心仅针对当前既存的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划分。完成此次析产程序后,无论一方或双方后续新获取的财产,依然自动归入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多数司法体系在处理婚内财产分割时,往往以“非常财产制”作为前置条件,但也有例外,部分国家并未将此作为必要条件,允许在不改变共同财产制的前提下进行分割。鉴于我国《婚姻法》尚未确立夫妻间的“非常财产制”,我们可合理推断,在此情境下进行的财产分割,并不改变夫妻双方对未来新增财产继续采用共同财产制的安排。此安排尤为有利于保护经济能力较弱的一方,确保其权益不受侵害。

再者,需明确的是,提出分割共同财产的权利专属于夫妻中的任意一方,任何第三方均不享有此项请求权。这一规定确保了财产分割请求的纯粹性与直接性,即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聚焦于婚姻关系内部的财产权益平衡,有效排除了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

八、收养关系解除后,养父母还可以要求养子女给付生活费吗?

在《收养法》的框架下,第二十九条勾勒了收养关系终止后的普遍法律效果,明确指出一旦收养关系解除,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家族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宣告终结。而第三十条第一款则作为特定情境下的补充条款,细致规定了即便在收养关系解除后,若养父母因年迈或疾病等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且无稳定生活来源,曾受其抚养的成年养子女仍负有提供生活费用的责任。此处的法律措辞“解除后”而非“解除时”,微妙地扩展了法律保护的覆盖面,确保了在收养关系终止后陷入困境的养父母能继续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这不仅是民法中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的体现,也是对老年群体合法权益的深切关怀。

收养关系终止后,养子女对养父母可能承担的额外赡养责任,在法学理论上被赋予了“后赡养义务”的称谓,其法律特性鲜明:

其一,时间上的特定性,即后赡养义务仅在收养关系正式解除之后产生,标志着一种特定法律关系的后续延续;

其二,主体明确性,承担此义务的主体仅限于那些曾接受养父母抚育并已成年的养子女;

其三,对象的双重条件性,即后赡养义务的受益者必须是同时满足缺乏劳动能力及无稳定生活来源双重标准的养父母;

其四,内容上的单一性,与全面的赡养义务不同,后赡养义务专注于解决养父母的基本生存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生活费供给,这构成了其最本质的区别。

鉴于收养关系解除后,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法律纽带已然断裂,后赡养义务更多地聚焦于物质层面的支持,以确保养父母的基本生活得以维系,这不仅是法律对人性温暖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与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九、父母请求子女返还买房的出资时,应如何处理?

在实际生活中,因家庭内部矛盾,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不和谐,或是子女婚姻变动时父母为保障自身财务安全,常会出现父母要求返还对子女投资的情况。司法实践显示,这类请求往往倾向于以借贷为由提出,而非简单的赠与。

在探讨父母资助子女购房行为的法律本质时,需细致考量几个关键点:

首要原则是尊重当事人之间的自由意志。判断父母出资的性质,核心在于父母是否明确表达了其意愿。若父母与子女间存在明确的赠与协议,或父母在出资时直接声明为赠与,则此行为应被认定为赠与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真实表达赠与意图的时间点,通常是出资之际或随后不久。一旦这样的意思表示确立,赠与关系即告成立并生效,之后父母若再主张借贷关系,通常难以获得法律支持。

其次,对于借贷关系的认定,必须严格遵循“举证责任在主张方”的法律原则。鉴于家庭成员间紧密的财务和情感联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借贷往往缺乏正式的借条,同样,赠与也常无书面证据。在此情境下,法律要求主张借贷关系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若其无法提供充分证据支持借贷主张,则该出资通常会被视为赠与行为。

十、对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应如何认定?

在当今先进的医疗科技背景下,受孕方式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结合,涵盖了人工授精(体内受精)与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等新兴方法。这些辅助生殖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杰作,让已婚夫妇得以借助非传统方式实现生育梦想。根据受精过程的不同,辅助生殖技术所育子女可细分为同质授精子女与异质授精子女两大类别。

同质授精,简言之,即利用丈夫的精子通过人工方式注入妻子体内,实现受孕。此类情况下,由于子女与父母双方均存在直接血缘联系,其法律身份自然无可争议,被视为夫妻双方的直系后代。

相比之下,异质授精则涉及更为复杂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它指的是在妻子体内植入非丈夫提供的精子以促成怀孕。针对此情况,法律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精神,进行了细致划分:

其一,若精子与卵子均源自夫妻双方,仅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完成结合,则该子女在遗传学上与父母双方均保持联系,其法律地位明确且稳固,作为夫妻双方共同的血脉延续,无需任何质疑。

其二,若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妻子在丈夫事先知情或事后认可的情况下,采用非丈夫精子的人工授精方式怀孕,即便子女与丈夫无直接血缘关系,但在法律上,丈夫仍被视为该子女的法定父亲。这一认定体现了对家庭稳定与子女权益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丈夫一旦作出同意决定,便不可轻易反悔,以确保孩子能够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三,若妻子未经丈夫同意,擅自使用第三方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并生育子女,则此类子女在法律上与丈夫无直接父子关系。在此情境下,丈夫无需承担抚养责任,同时,精子提供者亦不承担相应义务。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婚姻关系的严肃性,同时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美国私人财富管理协会北京代表处.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苏州网站建设 京ICP备202203622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