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读到一段非常让人动容的话:当我们人生过半、甚至八九,再回望这一生,会骤然发觉什么时候上什么大学,什么时候选择第一份工作,什么时候决定创业,又何时遇到爱情、步入婚姻殿堂,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的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望着风卷流云,我们作出选择的那一刻,显得那样的沉闷平淡,还以为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时代的大潮来临,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置身事内,怀揣着敬畏,又慨然以歌,找到自己一生中的重要时刻。
公号:私人财富管理师PWM
不同视角下对“财富”的理解
《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提到过“财富”这个词,原文:“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意思是平民百姓,对于政治没有危害,对于人民没有妨碍,获取和给予金钱是通过时间来累积财富,聪明的人就采取这个方式。
在经济学中,财富指金钱和资产,现在也泛指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包括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
有形财富,是可以量化、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产品、设备、房屋、土地。 无形财富呢,他们难以被量化,却能为人们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便利和动力。比如说知识产权、技艺工艺、经验阅历等等。比如知识产权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却可以通过有偿使用变成各种各样的有形财富,让他的拥有者从中受益。
再比如有人在赚取有形财富的同时会不断的增长自己的见识,知识、教养、阅历和经验,时刻赚取无形财富,日积月累下来,这些无形财富就变成了强大的综合能力,最终还是转化成自己的有形财富。
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创造有形财富之时也在创造无形财富,而无形财富又会推动有形财富的创造,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关联。
而有的人却完全忽视了无形财富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只懂得也只能看得见有形财富,一切的动机与行为啊,都是为了追求有形财富,追求金钱。
财商视角下的财富,是指如果一个人不工作的情况下能支持一个人生存多久的能力。并不是指此刻拥有多少钱。
机会与黑天鹅同在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很多人总结了有7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一次,恢复高考。1977年到1979年,三年高考录取人数约为100万,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得到彻底改变。
第二次,乡镇企业。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唯一一次大规模“由农入商”,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阶层跃迁。
第三次,双轨生意。79年后,国家对原材料实行价格管制,又允许企业生产自销产品,从而形成了“计划”和“市场”的两个价格,这其中催生了一批暴富群体。
第四次,下海浪潮。体制内的官员与知识分子们成为创业“大军”,推动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五次,资源巨潮。中国入世、快速城镇化、制造业崛起等一系列因素,催生大量的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材料需求,资源性行业迎来一波超级红利。
第六次,楼市风口。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08年经济危机,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中国房地产的“狂飙突进”,也因此,那些拥有多套房的人,获得了可观的财富。
第七次,互联网红利。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涌现了一批互联网独角兽、上市企业和百万富翁。
回顾这7次机会,我们感慨着过去的那个“黄金年代”,但其实也忽略了,这40年背后也存在着大量的黑天鹅事件。
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人们财富的增长就如同坐电梯,大多数人都是乘着趋势的电梯上去,但却以为是自己能力所达到的高度。我们习以为常的增长、扩张,被频繁的黑天鹅事件破坏,不再能体会到基于确定性的生活,我们开始变得悲观,我们突然意识到,过去口罩事件的时间里,过往的经验不再那么管用,相信的东西变得怀疑,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却又变得那样不可思议。所以,当电梯因为某些故障停了下来,我们就显得手足无措。人们除了看到机会,也逐渐清醒的对遇到的频繁的“黑天鹅事件”以及背后的周期、趋势能够有更清晰地认知。
在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有一句:“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但与历史上的许多时代有着相似之处。”
财富的逻辑正在改变
随着周期的发展,我们理解财富的逻辑也正在改变: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财富创造的时代,未来的40年就是财富管理的时代。看看这一组数据:截止到2020年,我国企业总数超过3800万家,规模以上超过1000万家。民营企业中约有90%为家族式经营,在未来5-10年,将有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接班换代和财富传承的问题。
第二代愿意接手并延续父代产业的比例仅为10%左右,子女接班人在意愿和能力上都能符合接班条件的少之又少,成功率也只有30%左右,就是说只有3%的企业可以成功突围。在西方已经出现过这种现象,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研究学院的研究表明,大概只有3%的企业可以活到第四代。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从爷爷开始,到孙子这一辈,97%的企业就没有了。
按照上面的数据进行推导,会出现什么情况?未来第二代、第三代时,中国有300万的民企将面临接班换代的问题:该如何在原有业务各有老臣、经销商网络盘根错节、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保证企业竞争力不掉队,把财富顺利传给下一代?
摆出这样一组数据,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国人的创富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道路。
如果我们再把这个范围扩大到企业家、创业者、金领等主要的高净值人群,会发现整个财富端的需求都蓬勃发展。
财富管理的供需矛盾凸显
尽管中国高净值人群身家不菲,但在财富管理上却存在诸多误区,极容易导致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难以为续。在资产配置方面过度倾向房地产。缺少长期投资理念,存在赌性思维,青睐赚“快钱”,这在股票、基金、私募、信托等市场普遍存在。对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则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管理粗放、主业被忽略等严重后果。第三是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财富管理能力比专业机构更强,从而在财富规划、风险把控方面埋下重大隐患。
除了本身的问题,从财富管理市场端客观角度而言,针对高净值人群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国内财富管理机构个性化定制水平参差不齐,高净值人群买到与财富相匹配的服务成为难题。
高净值人群从过去单纯产品需求导向转向专业服务需求,这要求财富管理机构能够全面、有前瞻性地理解客户需求,在市场机遇把握能力上更为娴熟。
而财富管理专业化的体现,也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即服务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再是传统观念里的卖方机构代表。财富管理机构需要在观念上,站在客户立场,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考虑到客户的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净值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已经从单一的财富保值、增值,逐步向覆盖全生命周期、基于目标的财富整体规划服务转变。
作为财富管理的专业服务者,要向客户传导正确的投资财富观念、要给客户提供可靠的理财工具、要帮客户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要替客户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骗局。
积极的做好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从“先保护,再增长”的角度,让资产配置更为安全和有效。
毕竟,“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就是他的认知边界,人很难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客服电话
客服微信